配水池战役:我军800余人的营战后只剩20余人营长被授中将军衔

  一百多年前,在法国的凡尔登发生过一场战争,这场战斗的双方为法国和德国,两国在这场战斗中投入了一百多个师,二百多万人。

  这场战争持续了十个月,最终这场战斗以法国坚守住凡尔登防线获得胜利而告终。

  在战后统计时,双方投入的二百万人死伤将近一半,这场战争的惨烈程度被称为“绞肉机”。

  在我国也有过这般惨烈的战争,在1948年,和在辽沈一带就有过一次这样的战斗,虽然双方投入的人员没有凡尔登战役多,但是惨烈程度一点也不比其差。

  我军被指派了一个八百多人的营对其发起进攻,但是在战斗结束后,仅仅有22人屹立在战场上,所以被称为“小凡尔登绞肉机”。

  在战斗中,自然不能少了优秀的指挥人员,正是这位营长的指挥,这场战斗才得以胜利,在战后这位营长还参与了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等战争,在88年授衔上更是被授为中将军衔。

  那么,这场战争是哪场战斗?这位营长又是谁?他又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这场战争就是配水池战斗,配水池的位置十分重要,就连林帅都说:“配水池就是锦州的门户,不把它打下来,就拿不下锦州城!”

  配水池是1937年修筑的,它最开始只是一个由日本人修建供水设施,但是在后来,由于它的位置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并且防御也已经很完美了,所以就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一下,驻守起了这个阵地。

  本来攻克配水池就已经很困难了,又在这个基础上在周围又建造了很多的暗堡和火力点,并且在周围拉上了铁丝网,又埋下了地雷。

  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东野下属的一个营接到了攻打配水池的命令,营长赵兴元认真分析了此次任务的攻克难度。

  在他仔细分析后,他发现,要完成这次任务的难度非常高,并且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有很大的可能性一不小心就会踏入万劫不复的地步。

  但是赵兴元也明白,这次任务的重要性,在他又一次分析后,虽然配水池依旧难以攻克,但是并不是百分百不可攻克,他已经想好应对的方法了。

  在鼓舞士气后,赵兴元开始指挥起了部队的运作,在他的指挥下,一个突击连队站在了队伍的前面,他们是奉命突破敌人第一道防线的战士。

  第一道防线火力异常凶猛,突击连的战士们也知道这一战怕是十死无生,但是为了祖国和人民,他们义无反顾的冲在最前方,为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

  在组建好突击连后,赵兴元迅速让突击连发起进攻,他计划让突击连穿过铁丝网,并且将四周的暗堡和火力点拔除掉。

  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突击连刚刚穿过铁丝网时,敌人早早的埋伏在阵地中,等突击连靠近,对突击连发起猛烈的进攻,并且逐渐包围了突击连。

  突击连连长指挥部队迅速突围出去,但是也已经为时已晚,整个突击连仅有一人突围出来,并且还受了重伤,出来就直接昏倒了。

  赵兴元看着这个突击连只有一人活着回来,心中非常自责,他把敌人想的太简单了,敌人仗着自己的地理位置易守难攻,竟然用了一手守株待兔。

  经历过这次失败后,赵兴元决定发起强攻,偷袭已经没用了,敌人在配水池中如鱼得水,并且配水池的防御被他们加强了太多,唯有强攻才能有一丝攻克的希望。

  但是强攻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敌人的武器设备,比我们强大,并且他们是守方,拥有防御设施,如暗堡等等,并且暗堡的城墙非常坚实,就连手榴弹都炸不穿。

  但是的精神是强大的,在进攻时,赵兴元的通信员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腹部,鲜血直往下流,赵兴元看见这一幕,连忙让他下战场去治疗。

  但是通信员却说:“营长,我这点小伤不算得上什么,现在最重要的是将配水池打下来,以便中央的下一步指示。”

  在赵兴元充满感染力的话下,战士们热血沸腾,将敌人打得节节败退,战线不断地向前推进,直到距离敌方最后的阵地100米的地方。

  虽然赵兴元他们推进的很顺利,但是这是有代价的,此时的一个营仅剩下了一百多人存活。

  在这个小小的一千多平方米的地方,就已经损失了将近七百人,而且还没有打下来。

  这能说明弱吗?其实不然,如果弱的话,根本不可能和抗争这么多年,并且在后来渐渐压制。

  主要还是配水池地方修筑的太过保守,暗堡拥有14个之多,并且每个都是1米厚,使用钢筋水泥修建的城墙,赵兴元他们对此根本就没有办法。

  并且还有十个明暗交替的火力点,只要他们一碰上就会伤亡惨重,要是其他军队,用的武器肯定打不下这个据点。

  但是最强大的就是精神,凭借着勇往直前的精神,赵兴元指挥部队在距离敌方阵地一百米的地方和敌人再次展开激烈的战斗。

  但是敌人龟缩在配水池内,根本不出来,而我军则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中,旁边也没什么遮挡物,导致我方伤亡惨重。

  为了缓解这一情况,赵兴元决定对一旁的红房子发起进攻,想要借用红房子掌握在配水池战场上的优势。

  但是敌人也不是吃素的,赵兴元他们一活动,就已经发现了他们的想法,为了阻止占据优势,敌人不再龟缩配水池,开始与争夺红房子。

  为了争夺红房子,赵兴元将部队整合了一下,发现就剩下一百多人了,心中十分悲伤,但是来不及悲伤,战场上瞬息万变,赵兴元也只能压着悲伤的情绪,认真的指挥战斗。

  在赵兴元的指挥下,第一次夺得了红房子的所属权,但是还等到手热乎呢,就被重新夺了回去。

  不过也不甘示弱,在整合力量后,又重新夺了回来,就这样反复了好几次,最后红房子终究是由接手了。

  在红房子被占领后,敌人恼羞成怒,对红房子展开了高达三十几次的进攻,每一次都被打退了。

  在坚守了一天后,上级了解到赵兴元的部队伤亡有些大,准备撤下这支队伍,让其他的营上阵防守红房子。

  但是那么多的牺牲才换来此刻近在咫尺的胜利,为了营救牺牲的兄弟们,赵兴元并不打算撤退。

  在经过激烈的战斗后,终于赵兴元不服使命,拿下了配水池,但是,同样的,他们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战后清点人数时,由赵兴元所带领的一营仅剩下二十多人,其中大多数还都是后勤人员,处于前线的战士几乎全部阵亡。

  也正是赵兴元带领一营的战士们不畏生死,拿下了配水池,主力才能得以顺利拿下锦州城。

  在战后一营获得集体大功一次,营长赵兴元更是获得“文武双全的全面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在后来更是被选为“全国战斗英雄”,荣耀一生。

  古有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今有郭俊卿改名换身,上阵杀敌,并且她还和赵兴元差点达成一段恋情。

  在配水池战役前,上级为了缓解基层的压力,特意组建了一个秧歌队,想用这种娱乐方式来给战士们缓解一些压力。

  在秧歌队中,有一位名叫郭富的战士,“他”在台上的表现十分出彩,因为“他”扮演的是一个女性角色,受到了台下观众的连声喝彩,因为演得实在太像了。

  在战争结束,表演完最后一次后,郭富也跟着队伍来到了广东的韶关,但是此时的郭富却没有了表演的力气,因为“他”染上了很严重的疾病。

  在一次晕倒后,再次醒来已经来到了医院中,望着头顶的吊灯,“他”连忙检查了一下衣物,松了一口气,暗想:幸好没人动过。

  在医生进来想要给他检查时,“他”却百般阻挠,很坚决的拒绝医生检查的行为,医生一看,这也不是办法,但是他也发现了一些疑惑之处。

  首先“他”相比较其他战士相对娇小,并且皮肤上的汗毛也极少,最最关键的是,他发现面前这个战士竟然没有喉结。

  没有喉结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他”是“她”,是一个女子,这在当时可不是一件小事,于是医生连忙上报给上级。

  上级领导来到医院,询问起郭富的情况,郭富突然委屈的哭了起来,原来“他”真的是“她”,是一个女子。

  而郭富的原名也就是上面提到的郭俊卿,因为从小家中出现了很严重的变故,家中一行只能以乞讨为生。

  但是命运并没选照顾这一家,反而带来了更沉重的打击,她的父亲虽然找到了一个为地主放牛的活,但是却也被地主给害死。

  14岁的郭俊卿为了照顾多病的母亲和年幼的弟弟,只好去外边找一些零活,赚一些钱,但是那个世道对女子并不友好,她只好剪掉长发,留了一头和男子一样的发型,伪装成男子保护自身,这样也能赚更多的钱。

  当时正处于抗日时期,郭俊卿每次听到中国军人在什么啥地方又战胜了日本军队,就特别开心,虽然她也很想参军,但是战争对女子很不友好,很多军队都不收女子。

  渐渐的郭俊卿都想要放弃参军这个想法了,但是在1945年,苏联向日本宣战,当苏联红军经过郭俊卿所在的城市后。

  她看到苏联红军中也有很多女兵,并且每一位都是英姿飒爽的,很威风,也很好看,这也让她渐渐停止跳动的参军之心又重新跳动起来。

  于是她打算来个女扮男装,但是她的参军经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她比较瘦小,在测试时一下子就被刷了下来。

  在之后的日子中,她改名郭富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任务,获得了很多的奖励,其中更不可思议的是特等功。

  但是在常年的战斗中,她的身体也出现了很严重的妇科病,因此来到了医院,医院的诊断结果是:需要切除子宫。

  相信大家都知道,切除子宫意味着什么,而子宫对一个女子的重要性自然不用多说。

  在得知必须切除子宫后,她哭了,但是为了以后能继续战斗,她还是接受了医院的提案。

  这次住院后,军中的人也都知道了长期相处的郭富竟然是一个女子,他们都很意外。

  在抗战结束后,1950年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战斗英雄会议,郭俊卿自然也被邀请前往,甚至还和毛主席握了手,吃了饭。

  在会议结束后,她参加了中国访苏的代表团,因为这次代表团中有赵兴元的同行。

  她对赵兴元早就爱慕已久,但是以前碍于身份不能表白,但是现在没有身份的困扰,于是她大胆表白。

  赵兴元在参与了海南岛战争和朝鲜战争后,在88年授衔上被授予中将军衔,而郭俊卿也一生未嫁,只领养了两个女儿。

  二人的感情实在令人惋惜,但是感情毕竟是私事,也没有对与错,任何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


上一篇: 中国绞肉机行业报告:产品同质化严重

下一篇: 勒热夫战役:莫德尔用支撑点战术把370万苏军送进“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