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穆特为何俄乌双方明知它是“绞肉机”还在不断送人去填线

  显然,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欧美金主们已经在为泽连斯基“下台阶”了——暗示基辅政府,就算放弃巴赫穆特,我们也不不怪你,不影响给基辅政府继续打钱送援助……

  可是,那边的泽连斯基,却并不打算放弃巴赫穆特,更没有发出全面撤退的指示,反而还在尝试继续增援,死守此地。

  但是,如果单纯从军事角度看,泽连斯基坚持要死守此地的立场,也说得上是比较道理的。

  就看地图,这一个地区一旦被俄军收入囊中,将会成为俄罗斯的“山海关”——可进可退,可攻可守。

  毕竟,历史上大明的覆灭,最致命的一击,就当数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着清军进了山海关。

  讲到这儿,可能有人会不服——清军入关那是1644年的老黄历了,古代以冷兵器为主的战争,怎么能跟21世纪的战争相提并论?

  老实说,冷兵器时代军事活动常用的那个“攻城掠地”一词,依旧属于现代战争中最关键的一环。

  很明显,即便现在的军事活动已确定进入了信息化战争时代,但无论是电子压制还是空中力量打击,这些高科技的东西招呼完了以后,占领城市,俘虏敌人,最终还得靠大规模的地面交战。

  而地面交战,仍然非常强调战线上的兵力密度——双方以“米”作单位,进行残酷的血肉对决。

  就说在这个巴赫穆特,据估算,俄罗斯瓦格纳集团“囚犯兵”们的战死率能高达70%以上;乌克兰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仅为4个小时——可见战场之惨烈。

  而之所以地面城市争夺战如此重要,根本原因其实跟冷兵器时代也差不太多——后方补给、交通枢纽、关键防线。

  古代的那种“攻城掠地”的操作,几乎都是一所城池一所城池的拿下,最后连成一片,用作自己的战争腹地。即攻城+掠地。

  只有历史上的一些游牧部落,才会攻下城市,大肆抢掠一番就选择撤走北上回老家。

  因为,他们没办法持续攻下并成功守住一连串城池,进而形成一条军事防线和运输交通线。

  咱们看地图。巴赫穆特是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顿涅茨克北部的主干道贯穿于城区,其中一条铁路干线从该市向南穿过,往东可直通卢甘茨克和俄罗斯本土。

  这意味着,占领巴赫穆特和其周边地区,就等于掌握了北顿涅茨克地区主要交通线,能极大的缓解乌东地区俄军的后勤压力。

  而且,这个城市还能很快被打造成一个庞大的前进基地,成为俄军未来对斯洛维扬斯克进攻的良好集结地。

  另外,从海拔梯度图上,我们大家可以看出,巴赫穆特西南侧是山地,属于一个易守难攻的要害位置。而俄军之所以在持续付出了巨大代价后,仍旧无法完全控制整个巴赫穆特,很大程度上,就跟西线上的仰攻环境有关——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俄军要面对一串占据高地的乌军的防御阵地。

  很明显,无论是俄军还是乌军,一旦彻底失去巴赫穆特,接下来丢掉的,不但很可能是顿巴斯地区,就连哈尔科夫也相当危险了。因为,巴赫穆特再往西往北的城市,基本都属于广阔的平原区,面对东部逼近的俄军,就没什么防守优势了。

  相反,如果俄军失败,俄罗斯的北顿涅茨克防线,也将面临着很大的风险。

  还有早前没开打的时候,从波罗申科总统开始,乌克兰已经在巴赫穆特修筑了至少八年的防御工事,在北约的指导下,乌军有关巴赫穆特进攻和防御的大小相关演练,更是多的数不清。

  再加上双方在巴赫穆特打成了极其血腥的“绞肉机”,数月以来,顶着巨大压力,源源不断地拉人来“填线”,则更说明了此地的关键意义。

  而如今西方开始把这里往轻描淡写方向说,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为了配合政治上的需要罢了。毕竟,北约并不在乎乌克兰的领土得失,他们要的是尽量多的消耗俄罗斯,拖垮这个假想敌。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一篇: 老干妈地位“动摇”被另外的一种辣酱所取代老外:这个更好吃

下一篇: 你知道吗它是游戏史上最烧钱的战役号称国服第一绞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