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日我在浏览过去公众号底部的很多留言,看了心中十分不是滋味,非洲猪瘟带给养猪人的打击远比想象中要厉害得多,正应了那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谁挨谁懂。
大家一致认为:疫苗出不来不敢再养猪,疫苗是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众所周知,疫苗研制的难度非同一般,我们当然都希望疫苗能尽快面世,但眼下除了“自救”别无他法,不能听天由命。
当前行业已经在积极行动起来,集思广益,齐心协力抗非了,希望我们大家不要过分悲观,哪怕还有一丝希望都不能轻易放弃。
最近,坊间在广泛流传着“拔牙式清除”的说法,这给非瘟的防控又增添了一份希望,那么啥是“拔牙式清除”?又该如何操作呢?
医学上对于损坏的牙齿一般会用手术拔除的方法,以免影响周围牙齿的功能。对于传染性疾病的控制,尤其是动物传染病的控制也一般会用类似“拔牙式清除”的办法控制感染性个体或彻底剔除感染性个体,这样做既降低了疾病进一步传播的风险,又可以将损失降至最低。
非洲猪瘟是一种自然性“慢传播”的烈性传染病,只有在人为干扰(如频繁移动猪群,频繁清扫环境)的情况下才会加速该病的传播速度。由于该疾病的传播速度缓慢,潜伏期较长,一经发现个体发病,往往大部分群体都已发生了感染。所以,成功实现拔牙式清除的前提是准确、及时的早期诊断。
非洲猪瘟感染之初直至出现临床症状之时,血液中几乎不可能会出现抗体,用ELISA方法监测抗体意义不大。抗体检测只是用来监测仔猪猪群是否曾经感染的最佳工具,只有对于慢性型感染和康复猪群的回顾性诊断才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非洲猪瘟病毒从口腔扁桃体进入血液平均需要3-4天的时间,这一段时间是检测和监测的黄金窗口期。对于有些个体,口腔中长期存在病毒,而血液中并不出现感染,机体表现始终正常。对于上述两种情况,血液学检测和监测往往显得滞后并造成控制时机贻误。另外,采血刺激也会造成潜伏感染非洲猪瘟的猪群提前爆发疾病。
粪口途径传播的疾病,唾液学检测可以给咱们进行早期筛查争取更加宝贵的时机。当农场周围出现疫情时,要快速进行非洲猪瘟筛查,建议用唾液采集袋进行猪群的个体采样,不建议用绳索进行群体采样,采集的唾液样本必须迅速冷冻或冷藏。
核酸提取是一项严肃认真的工作,要指定技术熟练的专人负责,不建议使用在校学生或研究生从事这个工作,必须防止在提取纯化过程中的核酸污染,否则有可能会出现假阳性的结果。检测完毕的所有样本要进行煮熟处理,时间在30-60分钟以上。
为实现非洲猪瘟的早诊断、早处置,为了有效实现“拔牙式”清楚,必须格外的重视非洲猪瘟的唾液学筛查工作。必须强调指出的是:唾液学筛查不仅对非洲猪瘟病毒高度有效,对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以及环状病毒也高度有效,其检测效率远高于血液学。
拔牙后留下的“好牙”更需要好好护理,比如进抗“瘟疫”的措施控制,如饲料中添加2%的蒜末或蒜浆(能够正常的使用绞肉机或豆浆机加工),蒜末或蒜浆等同时能大大的提升猪群对其他疫病的抵抗能力,投入产出比较高。这样的处理,不但饲料风味独特,将来的肉品品质也会得到一定的改善,何乐不为?当猪群的朊度提高到30以上时(内部标准),抗病能力将大大加强。
拔牙后留下的“坏牙”也不能扔了了事,当然更不能出售,可以废物利用。将这些病原携带的猪群赶至野外空地(最好建造遮雨棚),让猪群充分接触泥土,解决营养匮乏状态(补充了有益微量元素和微生物),猪群的抵抗力迅速提升,当这些猪群的抗体形成过程完成以后(需要30天左右的时间),病毒被从机体中清除(并非文献报道的“长期带毒”状态),形成终身性的稳固免疫力,这才是中国养猪业的方向。
对于这一方法,不少养猪人表示:如果能有更多实用的方法和手段,防非一定能看到更多的曙光!
很多养猪人大半辈子都是在跟猪“打交道”,也经历过很多大风大浪,这次非瘟来袭,同样是一次艰难的考验,但眼前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一蹶不振,要么绝地反击,希望各位养户能够做后者,抗非到底。
上一篇: 黄豆倒进破壁机里也能做出好吃的美食来
下一篇: 爱钱进暴雷成P2P绞肉机 汪涵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吗?